努努书坊 - 经典小说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在线阅读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35节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35节

    难道是在等什么示下终结这出闹剧?

    忖度卓思衡的心思,虞雍陷入奉召入宫前与表兄靳嘉的谈话回忆当中。

    “我担忧此次风波或许未必如表面只是议事那样简单,你我二人务必谨言慎行,先观望情况再做言论。”靳嘉永远是谨慎的,此次一同被传召他早就料到,因此叮嘱虞雍时格外沉稳。

    “卓思衡最擅长的弄权招数便是以退为进。”虞雍正了正头冠,“这次八成又是他的把戏。”

    “他苦心耕耘多年吏学,怎会不为之计长远?只是云山明知这样会引得朝野之中未曾沾染此光的那些人觊觎妒恨,何苦在自己那吏部任上第一次要紧差事前平添争议?”靳嘉能理解卓思衡的动机,却无法领略其真正用意。

    “表哥以为他这样做会惹非议?”虞雍不置可否一笑,“他这样做恰恰是给自己去除前路上不必要的争执与旁论。”

    “你的意思是……”靳嘉似有些明了,但仍未能窥见全貌。

    “姓卓的心思缜密,无利不起早。定是早就知道那封奏章呈上去会有这样的结果。我看他所求无非是借此机会将吏学的规模和威望都再扩大一些,好让人看见,跟着他姓卓的便宜从事就有rou吃——哪怕时隔良久。此次朝议我想无非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吏学生的选拔会变成定式,这么好的晋升机会,当雨露均沾才是,毕竟朝廷里也不是谁家的子弟都个个能像表哥一样不求恩荫自考功名,官宦贵戚世家子弟无能者居多,若往后铨选有吏员一席之地,那岂不是又一条仕途可走?恩荫每年名额有限,到底不是百分百可行。”

    听了表弟的话,靳嘉全然明了惊叹道:“好毒辣的计策!大臣们必定会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不得不折中,他又能从吏学中选人,自己所创立的学府又能光大荣耀。一个利字搅动天翻地覆,确像是他的手段。”

    “不止如此。他这样一来让今后继任的吏部尚书和侍郎该如何行事?如果不效仿,那必然更惹争议,要知道因此契机,众臣必定会有不少将子弟送入吏学,换人就免除此法?那不是教人搁置前程断人后路的事么?那大家难道善罢甘休?怕是又要闹到圣上面前。为求折衷与稳健,圣上必然是希望此法得延,这样一来,但凡铨选都会将吏员纳入考量,我想这才是姓卓的最想看到的局面。”

    ……

    虞雍和靳嘉似乎是同时想起了这段对话,二人在朝堂之上互相换了个眼神,顿时心照不宣,此时诸位大臣的讨论也已经出了结果,果不其然,最终大家决定相互折中:左选仍可选任吏员,但需吏学考试以定名单,不得卓思衡私自决断,同时今后吏学开放选任,入学需比照科举简格考取,投考资格也参照科举,略可放宽,官品军品子弟亦照国子监例,勘对核查后方非试而入,此法纳入规程,可酌情再议。

    卓思衡已经习惯以胜利者的姿态离开朝堂,不过表面上还是平静里带一丝沮丧才符合他今日所扮演的角色。

    只要吏学的考试能有规章和定期,其实他挨点骂也没有关系,要知道最初科举也不是定时且完善的考试制度,而是从一个简陋的开端逐渐发展变成了今日上升的唯一渠道。

    科举可以,吏学也能。

    他需要推动的,只是以后吏学继续向社会面招生,其余的就可以暂时交给时间,让发展成为一种积淀。

    虞雍和靳嘉自崇政殿内出来,望着先他们几步在前的卓思衡似乎是因沮丧而微微躬起的脊背,一时竟只能对视,说不出话来。

    他们都猜到卓思衡有心思做的事,却没想到他要做得如此大,吏学若是朝平民百姓人家开了方便之门。两场考试,几乎就改变了整个朝廷吏员选取与任免的流程,同时,又兼顾了朝堂士人和百姓的利益,仿若他卓思衡在衡秤上翻江倒海,给两头找了个真正的折中,最后人人满意,却不知都落入了他的窠臼当中。

    靳嘉心中感慨自己母亲果真慧眼,若有此人襄助,太子哪怕如今尚在低谷都能再度翻身,更何况今昔的太子已非昨日可比。

    而靳嘉身旁的虞雍望着那个让人不痛快的背影,用不传外耳之声蹙眉低语:

    “他是有多喜欢考试……”

    ……

    办完这件心心念念的事,卓思衡又能下一步去着手当前真正被撂在手心里guntang的栗子。

    御史台的特别工作小组今日下午便会抵达吏部衙门开始考课勘磨的办公,当然特别行动小组只是卓思衡自己一厢情愿的叫法,旁人都叫这由高永清所率的十人御史台官吏为暂领吏部巡检司。

    卓思衡起得名字又一次被驳回了。

    不过这份沮丧在看到御史台队伍真正主领而来之人时却被一扫而空。

    “臣拜见太子殿下。”

    卓思衡率吏部众官于正厅迎接太子刘煦,此时的太子也有了多年历练后的沉稳与精干,如旧的清澈目光和平易近人,也礼贤下士同他行礼道:“卓侍郎无需行此大礼,我以门下省侍中而非太子之身前来,还请今后有多指教。”

    第194章

    太子此次前来乃为门下省协理吏部考课一事,他虽身无常职,却代为门下省侍中,大权在身,若是只言不置,未免有人说他遇事只会摊派手下,因此亲身来到吏部。再加上太子曾有所耳闻,卓思衡与高永清因前事过节,已许久不曾来往,即日起即将共事,他如何不能不担心?

    高永清在门下省对太子多有从旁协助,也不似部分官吏似有观望之嫌,尽心竭力,好些太子刘煦不了解的约定俗成,他都事无巨细相告,绝不推诿。他不愿见两个纯直良正之臣因误解针锋相对,便想自己尝试从中斡旋,缓和些今后二人公事的冷凌。

    谁知卓思衡率领吏部众臣拜见过他后,安排诸位大理寺臣工由沈崇崖带领去到专辟的僚属,请他与高永清一起去到侍郎处置公事的内堂里,太子既惊喜又忧心,忐忑之际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调节,谁知三人一入内堂,卓思衡便和高永清相视一笑,抬手而握。

    “大哥,恭喜你荣登此位!”

    在刘煦眼中永远板着脸的高永清竟然是笑着对卓思衡说话的,刘煦整个人都是茫然无措的。

    “刚来就要负责考课铨选,两只手都握着烫手山芋,哪里好恭喜。”卓思衡用力回握后笑道,“幸好能有你来替我分忧,不然真不知接下来的纷扰要怎么一个人应对。”

    “大哥放心,我既来了吏部,今后可便宜从事的地方你尽管告诉我便是。”高永清笑着回应。

    “这段时间多亏你在门下省帮我为太子殿下引灯看路,殿下未掌过俗务,初次山手难免心慌手乱,有你襄助,我怎会不放心?只是要你两边兼顾实在是辛苦。”

    “大哥的吩咐,我自当责无旁贷。”

    太子这才反应过来:“你们……”他的手胡乱比划,可嘴却最多说出两个字来。

    卓思衡和高永清见太子如此反应,便知二人的默契连他都瞒过去,相视一笑,还是卓思衡上前一步说道:“殿下莫慌,从前如何想今后也如何想,但您只需记得一点,高大人绝不会欺你骗你,我与殿下职务相隔甚远,不好私交露于人前,高大人与您本就该是上下同衙,于私你们二人虽也不应见面,但于公,你们但凡人前直言都是无人可置喙的。”

    言及此处,他又去看高永清道:“但你也要注意,若官家问起你为太子尽责,你尽可耿直奏对,只说是陛下命太子执掌门下省,你辅佐太子便是无愧陛下,官家最爱听这样的话,多说点他不会嫌弃听腻的。但仍是不可展露太多对太子的关切,只秉公而待的架势就足够了。咱们当下还是不应暴露太多。”

    “咱们……”太子饶是已在朝中锻炼多年,这样的场面还是让他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支吾半晌,只换来卓思衡与高永清善意却也欣慰的笑来。

    “太子勿忧,我们二人人前人后不是一回事,我与永清贤弟是家父把臂受托的情谊,只是朝堂风云诡谲,于我们二人而言,故作漠然是最好的保护。”卓思衡含笑替太子解释。

    原来卓思衡一切都为自己考虑到了,甚至连最隐蔽的暗桩都拿来替自己谋划,他心中感动,几乎就要哽咽,但又怕二位良师觉得自己软弱,便硬生生忍住了,只笑道:“我还以为二位是一直有宿怨,竟自以为是想来调节,倒闹了笑话。”

    “殿下仁厚,怀慈而忧,让殿下担忧是臣的不得已为之,请殿下海涵。”高永清笑而长拜。

    误会解除,太子的紧绷状态也就此卸下,对卓思衡的爱敬之情溢于言表,但仍对这安排有不解之处,问道:“可是既然二位如此,不更应该避嫌少些往来,卓侍诏为何让御史台加入考课?”

    高永清自然清楚卓思衡作何打算,温言道:“殿下有所不知,避嫌太洁反倒会使人侧目猜忌,更何况我与大哥都以纯直秉正立身于朝,如果私怨太盛,倒教人觉得名不副实,遇事只顾私怨却不谅国体。当然,这只是其一,其二则是此次大哥手握权柄太重,难免使人侧目,嫉羡者有宿怨者也有,御史台能分担些权责,也给大哥施展留些清议的余裕。”

    “还有一点,我需要一些时间。”卓思衡说道。

    这便是高永清也不知道的缘由了。

    “我自四方游历,见许多人才埋没于乡野,郁郁而不得志,其中有人是科举出身,也有芝麻小吏,他们不能得有所用,问题诸多不可一言而蔽之,但我想该给这些人一个机会证明自己能够造福一方。我一路走来,许多村镇乡野之间往往天差地别,一垄田畦相隔,两地百姓的日子便相差甚远,有的食不果腹,有的安足乐业,若水土一致,便是地方官作为与非的根由……吏部是天官,高高在上,想做到自上而下知晓举国官吏优劣品行而不受蒙蔽实在太难,自己走过的土地见过的乡情总归心里有数,我第一批左选,想将这些曾亲自调查过的地方上调查过的人提拔到适合他们的位置,我不想来到吏部的第一次左选就只迎来送往弄权于掌,身居高位是我所求,但若仅为权势,实在有违为人担当。”

    卓思衡说完自己也想叹气,左选历来少涉及地方官吏,多在京中选材,这当然是合理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常年久居帝京,于此行公务,上朝下朝日见百官,对于他们来说,最熟悉和最了解的也是帝京的官吏,若要推举左选,总不能盲选外任不知根知底的人才,实在难以服众,故而便在帝京诸官当中选拔,也是多年来的常例。

    卓思衡自打上任也思考过很久此事,并不能苛责过去吏部尚书与侍郎们不能眼目遍布,这件事皇帝都做不到,而让他们亲自去到各地也根本不现实。

    须知他不过走了七八个州,便用去将近一年时间,要是考课铨选大年要吏部尚书侍郎跑遍全国,估计两三年时间就没了,这两三年吏部的公务怎么办?皇帝如果有关于人事任免的问题要怎么办?真正日常的职责也并不比这五年一次要轻多少。

    要是单纯依靠地方官吏上报考课数据,那也只是死的数据,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也不能说明全部,如果不能亲自看过,从中但凡有虚,一个名额便就此浪费,但凡有舞弊,便是一方人深受其害。

    如此重责,难怪左选只在中京范畴擢升了。

    但是他不一样,他早就知道自己要去吏部,于是在上个职务之利去到各处时存心留意,为自己将来所作之事预先打好了提前量,他不止为学政之事勘察地方,更四处留心,将所见所闻与亲自的调查记录下来,将近一年,这些记录便可以装订成足足四本簿册,如今正好当做他回访的引路凭证。

    “所以我需要时间,再去到各地,将亲眼所见录入左选,让有能之人可得相配之位,造福于民于一方。如果不是太子殿下和永清贤弟可以今时助我,我哪能抽身行事?”卓思衡笑道。

    “卓侍诏未雨绸缪,能高瞻远瞩至此,我该好好学学。”太子听了这番话钦佩再升一层。

    卓思衡不敢私自居功,只道:“真正高瞻远瞩的是殿下的母亲皇后娘娘,今日也劳烦您归去后向我为皇后娘娘道一声谢,只说卓某不会辜负皇后的一番好意。”

    太子多次经卓思衡叮嘱要听从皇后吩咐,听罢也点头应允。

    三人不想在厅内多言而后引人侧目猜想,草草结束,又由卓思衡带太子刘煦四处转过吏部,当做实地考察。

    在此之后,高永清便连同其余九位御史台同僚每日于吏部司内办公,本就因为来了卓思衡做侍郎而风声鹤唳的吏部众人此时更是雪上加霜,走路都小心翼翼,沈崇崖私下安慰众人,要他们安心做事,别只想有的没的,再说有人竟想用家中略有背景门道的亲属去走通关系给卓大人点颜色就别想了,之前有人凑热闹去给卓大人送礼,结果呢?所以,不如就踏踏实实做考课勘磨的工作,总之,熬过这段比想什么都强。

    吏部众人也只好如此。

    其实沈崇崖自己去安慰人也是被逼无奈,他自己何尝不怕?尤其是那些御史台的人,各个看人仿佛已经假定他们都是贪赃枉法的罪臣污吏,检查工作嘴硬心冷,不留半点余地,即便他做事踏实半点不敢逾越雷池,见了这幅模样心中也是惶惶不安。

    不过他也清楚,御史台干得就是这种差事,要是慈眉善目,谁会忌惮?而吏部千转百转都绕不开一个“人”字,两个衙门办事风格南辕北辙,官吏作风行事自然也全然不同。

    可就在沈崇崖花了几天时间终于适应了御史台的氛围时,却又更震惊的一件事让他五内俱焚起来。

    “走?大人!这个时候您不能走啊!您走了谁在衙门里掌事?考课要如何是好?”

    要是他年纪小一点,真的豁得出去脸面去拉住卓思衡的袖子。怎么回事?为考课之期刚刚开始,卓大人却要离开?这是因吏部对他抵触所以故意拿乔下面子要皇上处罚他们么?不,这些天沈崇崖也细心观察了卓思衡的行公风格,他不像是会使出这样不入流绊子的官,可他也想不出别的理由要此时主理考课的顶头官离开是个什么道理。

    卓思衡看他慌乱,便放缓语气和蔼道:“沈郎中,素来朝廷考课已有成法,众人按章办事即可,若有问题,不是还有御史台的高大人在么?再不济,他还可以去请示门下省的太子殿下。”

    卓大人说得很有道理,可沈崇崖觉得这样一来实在没有主心骨,又问:“那大人是想去做什么?下官如何可以在情况紧急时寻到大人?”

    卓思衡只是笑笑,却也不再缀言安抚,只道:“除了考课,我还要负责铨选,这次出行正为此事。只是个中细节不方便讲太多,你且放心,我已告知高大人考课一事事关重大,他作为御史台官吏应从旁协理,他不会高壁而观的。”

    第195章

    七月乡间农陌皆沃,虫鸣草香顺着乡间土路去到四面八方,油亮的阳光晒干夏日暴雨后的泥泞,晨起行路脚下身上都干干爽爽,可到了午后就难免不耐溽热,衣衫后背都是狼狈的湿痕。

    卓思衡牵着的马不比他情况好到哪里去,七月灼热的午后人畜都是发蔫,马儿口渴,总忍不住想去嚼两口道边多汁的鲜草,卓思衡拉扯得费力,自己也是热得汗如雨下,看了看日影,恐错过此行的目的,只好干脆一狠心,答应给马多吃些本地特产味道酸甜宜人的沙果,然后不顾马的嘶鸣抗议,一步跨上马鞍,朝目的地加鞭疾驰。

    北地不比南陆,河网密布有船可及四方。自中京府向北至宁兴府一路西北四州,虽由运河连通,可其余江河入夏少水不宜行船,若要去非运河沿途的城镇,只能走下船来,商旅多租马赁车,百姓行人则搭乘便宜的私驿大轮车出乡返乡,同样便利。不过卓思衡在出行前经过慎重缜密的考虑,麻烦宋端替自己弄了张宋家商号的行旅牒文,但凡经过城门关隘,他都将自己官府的官牒收起,只用客商的那个,号称是宋家商号的一位脚商,去到

    这样的脚商在北方极为常见,只去到内陆较为闭塞的地方收些当地特产和农物,或是跟哪处村镇订些农林货物,预付款项,回去后再告知商队来取。呼延勇在起初做商队学徒时也是由此做起,他经常讲些其中门道与故事,于是卓思衡也能作假乱真,一路行来有模有样,在无人发觉的情况下入了丰州的伊津郡。

    可是他要去的地方离郡府太远,是其治下七县之一的霞永县内一处叫玄鹿乡的地方,自县府出来,卓思衡跑马大半日,才勉强看见里堠上标注了自己的目的地。

    此时已是人热马乏,卓思衡牵着马,到只剩细细一捧的小河沟里饮足水,自己也将水囊里最后一口饮尽,不过前面豆田遍布,玄鹿乡所产菽豆闻名遐迩,大概这处已到了他要来的乡间一代,据县里衙门的人说,他要找的人这几日就在此地附近活动。

    果然没走出几步,就见三五个耕种男女也是热得汗渍满面从地里扛着锄头出来,直嚷渴饿,带头的是个老汉,见卓思衡是路过旅人徘徊不前,便主动上前询问道:“往哪去的乡客,要给你指个路不要?”

    丰、陇二州民风颇悍且直,也没那样多的啰嗦客套话,而此地乡音甚重,卓思衡虽也会说北音,可与此处完全不同,好在从前他调查全国学政时虽未来过本县却在丰州逗留了一段时日,故而勉强可以听懂。

    “老人家好,我是脚商,路过这里,夏天的日头太毒了,不好赶路,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讨口水。”

    卓思衡也没有对答文绉绉的话,老人听完便招呼他跟上,边走边说:“咱们就去前面田棚里午间歇一会儿,那里的水缸你自己舀水喝就是,往后的路见到这种棚子诶,别怕路人讲,尽管去喝,那也是给路人用的,莫怕就是。”

    卓思衡道了谢,也不再上马,跟着老人一路走,自然而然攀谈起附近的情况来。

    老人姓邵,这块田是老人家祖产,不大,但足够生计,这两年风调雨顺收成很好,于是今年老人又开了整亩田专种高黍,到时候用来酿酒去卖。只是田多了需要的人手就多了,于是刚十三岁的小孙子和儿媳妇也被叫到田里忙活,后面跟着的便都是家人,一家人有说有笑,众人对卓思衡很是好奇,便追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商,在外面可见过什么世面?卓思衡也不故作腔调,捡些老少咸宜的经历讲了,听得人顿时心驰神往。

    “那你可是识字的?”邵老爷子的孙子听后急切追问。

    “傻小子,人家是给大商号当差的,咋能不识字?”他的叔叔笑道。

    孙子也不恼,嘿嘿一笑道:“诶我是想问,不知道小哥和孔衙差比,哪个识字更多嘛!”

    听到他们说孔衙差,卓思衡便明白自己找对地方了,于是佯装好奇问道:“咱们乡上还出过县里的衙差么?”

    “我们乡里都是黄土汉,哪有那样有头脸的人物。”邵老爷子背着手摇摇头,“那个孔衙差,是县里教他四处走动,教咱们乡下汉子认识几个字不当睁眼瞎的,刚巧他这旬又轮到咱们乡里了,一会儿在田棚里就能碰着,那个小后生,精神着呢,你要是问正经的路和打听官道就得问他,像咱们一辈子没出过县城的,哪有见识给脚商指路。”

    “孔衙差一个人在县里跑乡下教大家识字,可咱们霞永县这么大,衙门就派他一个人跑?这怎么跑得过来?”卓思衡问道。

    他好奇的样子装得很像,走在后面的一个邵家年轻人忽得笑了扬声道:“客商是城里来的,你看咱们这破乡下,你偶尔经过做得买卖还行,要是常驻,你可乐意?那衙门里不也一样,哪个人愿意来得?也就孔衙差不嫌弃咱们乡下糙人,爱和咱们说笑。”

    “他一个人跑不得也得跑,那是衙门里的差事。”邵老爷子说道,“咱们也是进去县里听人嚼舌头说的,县衙老爷一年多前上头老爷的骂,说是整个伊津郡里就属咱们县识字的人最少,县衙老爷为此可丢了面子,于是就派孔衙差去乡间地头教咱们认两个字,到时候来人查问,自己名字总能写得,好教老爷乌纱戴牢。”

    那位霞永县的赵德宏赵知县?名字好熟悉……卓思衡猛然想起,当年他治下被查出乡间无人会写自己名字,还被自己点名批评了,原来村民口中那个骂了县衙老爷的“上头老爷”就是自己啊……一时间感觉十分微妙,可又不好表现,只能假装思忖片刻问道:“可咱们这样不会耽误种地么?”

    邵老爷子连忙摆手道:“哪能!耽误种地,咱们口粮哪里来?饿死不得了?孔衙差都是趁着中午咱们歇着的那会儿在田棚里叨咕两句。”

    卓思衡心下存疑,想着吃饭时候上课,会不会太枯燥了?就连自己吃饭的时候都未必爱听人讲道理。